球具商城  高尔夫论坛  高尔夫百科  男士球具  女士球具  左手球具  儿童球具

高尔夫新闻资讯-中国高尔夫业内最好、最专业的高尔夫球具(球杆)信息服务平台!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赛事 > 业界动向 >

【卷首语】谁动了高尔夫的话语权

时间:2011-10-15 00:00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 点击:
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:现在做媒体工作的,十有八九都是“微博控”。相对于其它媒介来说,微博给了媒体人最大化的言论自由。故此,免不了有许多加“V”的媒体人在自己或者他人的

  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:现在做媒体工作的,十有八九都是“微博控”。相对于其它媒介来说,微博给了媒体人最大化的言论自由。故此,免不了有许多加“V”的媒体人在自己或者他人的一亩三分地里进行着“微言大战”。不占版面,不占时段,更可以不用代表所在单位的立场,言辞过火了大不了闹上法庭,最终的判决不重要,因为戏码已经上演,信的人已经信了,懂的人也懂了。

  高尔夫媒体圈亦如此,某日见一微博带“V”的圈内人感慨,大抵是说高尔夫媒体圈被年轻人掌握了话语权是很可怕的事情。本人作为一个典型的年轻媒体人,闻此言着实心虚,但转而不禁自问:高尔夫的话语权该给谁?而又有谁动了高尔夫的话语权?

  其实,对比国外来说,不单单是高尔夫媒体从业人员呈现年轻人化,几乎所有的媒体工作者都是年轻人居多。当然,关于高尔夫媒体圈被年轻人掌握话语权这回事,恐怕值得探究一番。其一,高尔夫在中国发展时间不长,故此,别说从事高尔夫行业的媒体,整个高尔夫行业从业人员都呈现年轻化。其二,高尔夫行业媒体是否能够称之为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也发人深省。

  《国际高尔夫》自2007年10月创刊以来,仅仅四年的历史。相比很多媒体来说,是资历尚浅的后辈,再加上由一群尚未有太多经验的年轻人在捣鼓,着实是缺少了点媒体人的本钱。但是,并不是谁存在的时间久,就具备话语权的资格。话语权存在的意义不在于谁够资格拥有,而在于谁能够更好地去运用,带给整个高尔夫行业乃至行业以外正面、积极的舆论导向。对于行业内存在的现象能够不偏不倚,辨歪理,说事实,无愧于心。

  感谢读者,感谢老板,感谢同行媒体,让我们在自己的“一亩三分地里”一直保持着不卑不亢的姿态,发出自己的声音。也要感谢一起共事的伙伴,因为我们对于正视自己的媒体身份和价值达成了共识。并不是只有媒体大亨才拥有话语权,默多克传媒帝国都有翻船的时候。有人分析说,默多克麾下媒体缺乏自律,是其丧失话语权的关键所在。引申到高尔夫媒体来说,又何尝不是如此呢?扪心自问,我们是否只是习惯报喜不报忧?我们是否只是一味的歌功颂德?我们是否从未正视过身为一个媒体人所握有的话语权?

 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,和圈外朋友聊起所从事的高尔夫行业,大多数人都觉得新奇而神秘,给出的评价多半为“有钱人的运动”。但近几年,因为工作或者其它原因而接触到高尔夫的圈外朋友越来越多,再坐到一起聊到的是高尔夫也可以是偶尔去体验下的有氧运动,更有甚者,会提许多连我们这些圈内人士看到,但不经意忽略却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。当有人当面告诉你,最近杂志策划的选题做得不错,媒体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,这是媒体存在的价值体现之一。

  有人会说,有些问题说出来不解决犹如隔靴搔痒,但是,所有的媒体都选择性失聪或保持缄默,那么不了解情况的人,恐怕都不觉得这是个问题。装聋作哑久了,或许真的就听不见,开不了口。虽然行业媒体难以企及大众媒体的影响力,却不可否认也有自己的公信力和读者群。况且目前来说,高尔夫媒体环境还是比较宽容的。年轻人掌握话语权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自家田地都不好好耕种的行业媒体,却一味的抱怨别人没有声音。

  一家之言,不足挂齿,众口铄金却能积毁销骨,共勉之。

  《国际高尔夫》主编 詹婷

  《国际高尔夫》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

(责任编辑:管理员)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